“直”面生活,这段路我们陪你走——三关节置换术实录

骨往筋来 文章编号:-20000

  几乎整个医院都知道,住院部13楼将迎来一项高难度手术。

  3月初,西安大兴医院骨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。在房见到她时,她正撑着拐杖,全身的重量好像都依托在了这根拐杖上,一步一步往前挪着,佝偻着身子,双腿呈不规则的曲折,每走一步,都像是耗尽了身体所剩不多的全部力气。她是坐在轮椅上被孩子推来的,从安康的农村,到西安的大兴,长途颠簸,没人知道她心里是什么感受。

  骨科主任王延军见到这位特殊的患者时,心情五味杂陈,该是怎样的重担和牵挂让一个女人坚持到了今天,变成了这个样子。单凭眼力判断,左髋关节、双膝关节严重变形,甚至脱位。这种症状不像那种“随时可能降临的厄运”,而是硬生生被生活“压弯了”。

  想象一下,在你左胯和双膝装上强力的螺丝,以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拧紧,你所有的活动都被锁住,伸懒腰、走路都成了一种奢望,只能拖着沉重的身躯亦步亦趋。

  骨科医生看过许多骨头变形或是脱位的患者,大多因为外伤所致,往往不是打石膏就是复位,哪怕面对高龄患者的髋关节置换,王延军也做过不少。但当彭女士来到自己眼前时,他才意识到,下面的救过程绝非自己往常那般“闲庭信步”。

  从正常走向变形,在骨科领域来说,这是需要一个极其“慢性”的过程。慢性意味着时间的流逝,它不像我们日常中理解的“免疫缺陷”。彭女士的身体,是被自己和生活,拖进了时间的深渊里。

  “雕刻”

  就像有句歌词里唱到:“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”。把我们雕刻成了未知的模样。

  73岁的彭女士,是那种典型朴实勤快乐观的农村妇女,生在农村长在农村,对生活的盼头,就是把这个小家操持好,孩子有出息。种地、喂猪、洗衣做饭她一人全包,甚至有时,她还要扛起几十斤重的麻袋。

  一年两年无所谓,几十年这般干,铁打的汉子都受不住,但彭女士受住了。她心里是开心的,这里是她的家,她不干谁干,别人干她还不放心。

  长时间的重负,终究没能抵过身体“一日不如一日”的预警。起先,彭女士发现自己的右膝有些“歪”了,好在并不严重,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,只是在干活中感觉右膝的时候,便将受力点换到了左侧身体。刚开始,家里的孩子还想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检查,但彭女士一直以“感觉好着,不想给家里添麻烦”为由,拒绝了孩子的心意。而岁月的刻刀就在她浑然不觉地忙碌时一刀刀刻了下去。

  直到难耐,连走路都成了问题时,彭女士就再也“扛不住”了。

  就算是非医学领域的人,也很容易从彭女士的CT图上感受到骨骼变形的严重程度。在那张黑色的片子里,亮白的部分清晰地勾勒出彭女士下肢骨骼,经过专科会诊查体,结论出来了——双膝骨性(IV期)、右膝关节脱位、左侧股骨头坏死、左髋。

  手段只有一种,关节置换,而置换的地方有三处:左髋关节、右膝关节、左膝关节!

  髋关节CT右膝关节CT左膝关节CT

  战前

  每次走到彭女士床前,护士和医生都会帮助她做些术前纠正康复的动作。护士们尝试过将她“挺直”,但剧烈的让彭女士不得不弯着腰才稍感轻松。

  真正意义上的“挺直站直”更是个巨大的工程。

  这项手术工程有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难点。很多人都会疑问,不就是关节置换嘛,现在技术这么成熟,网上报道那么多,换一个成功一个,有何难度?其实,关节置换只是第一步,置换后的效果才是大家为关心和担心的地方。

  左侧髋关节发育不良,术中要恢复良好的使用效果,假体的稳定是重点。右侧膝关节和韧带均有不同程度变形损伤,如何恢复下肢力线,恢复两侧韧带张力,提充骨缺损。

  换句话说,人为干预后,如何能让患者行动自如,犹如天生,没有影响。

  这些,都是骨科关节领域里公认大的难点。

  “人是有有肉的,肌肉组织里面是有的,不是装机械,做到百分之百就好了。片子很漂亮,患者痛得要死,功能恢复不好,那怎么办?我觉得那样是错误的。”王延军诚恳地说道。

  尽管关节置换分开看,每一个手术都不算是骨科手术中的特例,但当这些步骤组合在一起之后,同时进行三关节置换手术难度是难以想象的。

  手术前几天,王延军通过医务部发起了全院会诊,请相关科室的主任前来对手术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。不只是骨科、麻醉科、输科,还需要科、重症医学科、心内科、科等多科室协作,副院长张贵和亲自把关,几乎是举整个医院之力。

  一场手术成功与否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,防风险的能力时刻考究着医院的综合实力:比如麻醉——彭女士年龄大,既往又有高,如何精准安全麻醉,很是考验麻醉技术。再加上三关节同时置换,如果技术不够娴熟,手术麻醉时间过长,麻醉对患者的身体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;比如——多关节置换下的大面积创伤,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暴露,以及术后患者高龄自身低下等因素,都可能导致“外科医生怕的”。

  技术娴熟、控制时间、风险预后,重要的是为患者考虑,减轻患者负担……诸多要求坚定了王延军内心的想法。为了确保手术的万无一失,王延军更是邀请了国内知名骨科专家吴尧平指导。

  王延军介绍说,要放进去的人工关节本身体积就不小,而且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精确地切割骨头、精准地安放人工关节部件还要保证其牢固固定,这些都非常考验外科医生的手术技术和知识水平。

  吴尧平教授是关节置换的高手,普通关节医生隔几个月才能换完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情况下,他一次手术就能把4个关节换完,且临床成功率极高。

  有他在,大家就像吃了定心丸一般,这个手术“不难了”。

  重铸

  手术如期举行,像往常一样,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片子。大概那个时候,他们脑海里早已将整个手术过程分解细化到每一个步骤。“不管多熟悉,术前喜欢盯着片子看,看出立体,看出肌腱膜,只为那一刻的一气呵成”。

  而此时的彭女士早已被安全麻醉,麻醉师坐在生命监护仪前,时刻关注着她的生命体征。

  相较于其它外科手术,骨科手术更加“暴力”,也更加细腻。

  第一步,置换左髋关节。需要先切开左侧髋骨附近的肌肉群,再将左侧坏死的股骨头与周围的肌体和剥离开来,这个过程要求术者必须快准狠。

  停留的时间越久,破坏的程度越大,对肌肉造成的伤害也就越深,会极大影响肌肉稳定性的恢复。倘若恢复不好,别说坐矮一点的小板凳,就连弯腰、下蹲这样的动作都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。

  接下来,则是将坏死的左髋关节取掉,换上人工关节。而做膝关节置换,仅仅是把膝盖里面的骨头表面换掉即可。

  左侧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完毕后,众人合力,小心翼翼地改变术者体位,再次消毒,进行右膝关节置换。

  整个手术过程,大家沉默且严肃,对每一个医生来说,哪怕有着丰富的手术经验,可放在患者身上,都是第一次,基于此,医生必须时刻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使命神圣感。手术只是手段,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愈患者。而对于关节置换类的手术,让患者受创小,恢复快,体验好,才是真正追求的目标。

  众所周知,现代医学与其说是一门科学,不如说是经验学科,外科尤为如此。经验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过往的尝试,一个医生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到哪一步。没有过往患者的信任,没有那么多亲自上手术台的实践经历,医生的经验也不会像如今这般丰富。

  能不能以优的策略为其解除痛,能不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,能不能精打细算的规划好每一步手术,是大兴人始终不断拷问内心的问题。

  6个小时的手术,在众人近乎苛求的执念下,手术圆满完成。

  走出手术室,术者难掩疲惫,同事们都上前纷纷祝贺手术的成功。回忆这次经历,大家深知,这是大兴品质的又一次体现。整个手术,从筹备到完成,环环相扣,离不开兄弟科室的协作保障。团队强,科室强;专科强,医院强。

  重生

  3月13日,离手术结束已经过了一个星期左右,在房再见彭女士时,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正在为她挽着裤脚,说是要下地走走,有助于康复。

  站起来的那一瞬间,彭女士用一口过于蹩脚的普通话,激动地叫了几声“好”。一步两步三步……走廊里,王延军主任和张亚辉护士长,轻轻地搀扶着彭女士,在器具的辅助下,慢慢地走着。

  感慨于手术效果的喜悦,后知后觉的,才发现,彭女士腿站直了、腰挺起来了。这个被生活压弯腰的女人,在大兴人的共同努力下,仿佛重生了一般。

  有很多人会问,把手术做这么复杂,这不是自找麻烦吗?明明可以分开一个一个做,偏偏要一起做。然而,医生也是人,不只是,更要“救人”。

  彭女士出身农村,家庭条件比较差。想想也是,但凡条件好一点,也不会拖到这么严重才就诊。从现实角度,一次手术总比多次手术花费要小,节省了陪人的花费、交通费等等。再加上多年的行动受限和外观变形,她的内心一定是脆弱的,一次手术能减轻她的心理负担,增加康复的信心。除此以外,从专业角度来说,一次手术也有利于术后的总体康复锻炼。出于更多地为患者考虑,决定实施三关节置换,一次搞定,由医生承担起更多的风险和压力。

  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对患者,大兴有心;对手术,医生有心。如此用心的羁绊,才是替患者“硬起腰杆、直面生活”的大兴。

  来源:西安大兴医院

  责编:朱银雪

标签: 朗迪氨糖软骨素怎么吃 吃氨糖软骨素钙片还用再吃钙片吗